鉴别古瓷器釉面的20种瑕疵,精简版!
- 发布日期:2024-08-25 09:00 点击次数:183
这样我们就可以常相见啦!
邀您观看
正文开始:
古瓷水不深,关键敢较真!图片
从古瓷器釉面的20种瑕疵,鉴别真伪!1:乳突 。
常指挖圈足后在底部中心留下的凸出点,多见于元代。
图片
元代 钧窑天蓝釉碗底部乳突2:铁锈斑。
在青花发色浓郁的部位,有明显的凹陷和铁锈瘢出现。
图片
元青花苏麻离青的铁锈斑图片
永乐青花铁锈斑3:开片(也叫冰裂纹)。
开片可以理解为釉裂,但要注意和受外力冲击形成的“惊釉”有本质区别。
图片
明或更早 哥窑葵瓣洗 估价:80,000 — 120,000 港币 成交价:3,720,000 港币4:青花浓郁处的凹陷现象。
青花浓郁处有它凹凸感,这是青花料渗入胎骨所产生的效果。
图片
元青花苏麻离青的凹陷5:米糊底 。
多见于永宣无釉的毛底器物,是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。现代仿制米糊底作假,不是没有芝麻状颗粒感,就是斑驳成片,红的别扭。
图片
米糊底图片
明宣德青花夔龙纹罐底部6:塌底 。
是一种烧制工艺上的缺陷,和凉坯烧制有直接关联,更有甚者底塌陷过足墙。
图片
(塌底)7:旋纹。
是器物底部旋切和拉坯留下的螺旋纹痕迹。历朝历代生产的陶瓷器都有。
旋纹的特征是根据当时的转轮速度和拉坯、旋切的速率而形成旋纹间隔不同、粗细不同。
现代仿品用电动马达,转速就更快、更稳定,出现的旋纹就更细密紧致。
图片
(旋纹)8:跳刀痕。
一般跳刀痕迹都是一圈向心的直线组成,是由工匠用竹刀在削刮器物底部时产生的跳动痕迹。无论是涩胎还是满釉,都可以看到。现在仿制的跳刀痕似是而非、生硬做作。
图片
(跳刀痕)9:粘砂 。
古瓷有粘砂现象比较普遍,这是因为烧制过程中,瓷器底部粘上了窑中一些垫烧之物而出现的一种现象。
图片
(粘砂)10:爆釉。
在瓷器的凸出、口沿部分,部分器物可见有胎釉结合不好而产生的爆釉现象,到了晚明早清时期,工匠们用涂抹酱色釉在口沿来克服。
图片
(爆釉)11:棕眼(针眼)。棕眼明清各个时期都有,瓷器上的棕眼以底部为多见。一些藏友把是否有“棕眼”作为鉴定特征,行家一般只作为一个加分项目。现代仿制棕眼,比较机械,我们要从不规则中找到破绽。图片
(棕眼)12:接胎痕。接胎痕迹最常见的是在立件器物中间、其次在底部和肩部都有见。是瓷器拉坯成型时,上下对接造成胎泥膨出,导致施釉成器后,在器物内外形成明显的“腰线”特征。图片
(接胎痕)13:窑裂(窑缝)。窑裂多见于一些厚胎器物,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开裂的一个现象,多见于器底。很多“窑裂”还伴随着接胎处发生,内堂更多见。图片
(窑裂)14:串烟。是由于窑内烧制过程中,出现漏气而产生的器物表面的灰黑现象。“串烟”是属于重大美观瑕疵,所以现代不会刻意仿制。图片
(串烟)15:瓢、翘、歪。在历代古瓷上,都可以看到这类瑕疵,这是在入窑烧制时,胎体各部位厚度、含水率等不同,导致收缩变化差异而产生的现象。图片
(瓢、翘、歪)16:气泡。气泡与釉的成分和窑内温度有关,只能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,切勿作为鉴定依据。图片
图片
(气泡)17:缩釉。就是胎釉结合处产生的缺点,而发生的一种漏釉现象。古瓷的缩釉处,常常可见伴随有“火石红”的现象。图片
(缩釉)18:圈足的硬折角(失圆)。是指器物圈足看到失圆的圆弧处有生硬的角度。这是当时修挖圈足时,用力不均所产生的问题。图片
(硬折角)19:圈足端切削痕迹。这是在器物入窑烧制前,为了消除足端粘附的垫烧砂砾,用利刃对于器足端进行刮削清除,而留下的痕迹,绝不是那种磕碰所产生的瑕疵。图片
(切削痕)20:底面釉的不同。这有两种情况,一是在烧制中,由于底釉和面釉受火情况不同,所以产生了釉面色差。另外就是底面釉施用的,是不同类型的釉质。图片
(底面釉不同)以上这些“缺点”在我们鉴定过程中,可以作为参考加分的项目,但不是必要的条件。行内有句话说:“窑里出来的毛病再大都不算毛病、后来出来的毛病再小也是毛病”。这话有没毛病自己细品啊。但是古瓷一旦进入市场,就是商品,买家就开始挑毛病啦。在古瓷身上,无论是“天生的”、还是“后天的”毛病,对其估值都是很受影响的。图片
好啦,今天就聊到这,下次更精彩哦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